多项“5G+交通”应用设备亮相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北京交通部门线下展示绿色出行成果
北京城市交通4年后力争实现碳达峰
5G智慧港口、5G云代驾控制舱……昨日20时,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正式开幕,在互动展区内,多项应用了“5G”技术的交通领域设备和演示模型提前亮相。
5G港机远控等场景改善港区职业环境
在中国移动展区,一套5G智慧港口的演示沙盘模型正根据指令进行模拟装卸集装箱、运输集装箱等操作。据了解,中国移动与全国各大集装箱码头合作,打造5G港机远控、智能理货、无人水平运输3大场景,实现1对N远程操控,改善港区职业环境,节省现场一线人员人力成本达46%。
在展区内,还设置了一台港机远程操作模拟器,参观者可以通过操控手柄体验5G新技术在港口行业上的应用。港机远控可以让操作员坐在办公室内操作各类设备,人工成本降低70%;无人水平运输实际上就是“无人驾驶的港口卡车”,每年单辆车节省人力成本15万元以上,码头安全性大幅提升。
百度自动驾驶道路测试已超1600万公里
在百度展区,一部自动驾驶汽车的模拟座舱同样吸引着关注。记者看到,屏幕上显示了汽车运行的实时画面。“这是我们的5G云代驾控制舱,它实际上控制的是一台位于首钢园区内的自动驾驶车。”现场的百度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在北京的一些区域已经有了百度的自动驾驶车辆进行实际道路测试,但是由于安全的原因,遇到特殊情况时,它们会暂时停车将车辆的控制权交给“云代驾控制舱”,由操作员处理,“比如在单一车道内,前方有车辆故障,必须越过黄实线借道行驶,这样与交通规则有冲突的情况就会暂时交给人工完成。”
目前,百度自动驾驶道路测试里程已经超过1600万公里。
“声音明信片”把科技和情怀完美结合
除了新潮科技,展览中同样也有情怀元素。在中国邮政展区,多名参观者正排队打印“声音明信片”。记者看到,在两台设备前,参观者从手机中挑选自己喜欢的照片,进行裁剪后打印出来。
“这张明信片上面有一个二维码,用手机扫描上传一段声音,别人再扫描时就可以分享这段声音,这样当我把明信片寄给别人或者自己收藏时还能有一份特殊的记忆。”一名参观者告诉记者,这样的明信片可以说是把科技元素和情怀完美结合,非常有创意。
关注1
北京慢行交通设施里程排名国际前列
在此次大会的线下展览中,北京交通部门也介绍了北京绿色出行的成果。“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区两级累计完成3218公里自行车道整治,连续成网的自行车步行系统初步建成。
根据第三方调研数据,在人口规模相当的国际城市中,北京的慢行交通设施里程排名前列,自行车道里程更是总规模第一。目前,北京中心城区工作日出行总量3619万人次,独立自行车道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78公里,万人自行车道里程3.17公里,居世界前列。2020年北京市绿色出行满意度超过85%,骑行开始成为一种新时尚。
从数据上看,目前,自行车确实正在“回归”北京这座城市。因此,服务和管理措施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
“城市道路慢行品质不断优化、打造优先路权环境,推进绿道、滨水道、慢行道的融合”。记者注意到,北京交通展区详细展示并介绍了北京慢行系统改造升级中采取的一些特色措施,比如自行车后绕站台、二次过街安全岛、自行车左转信号灯等。
北京市共享单车总量在90万辆左右,日均骑行量超过240万人次,为规范这些共享单车的停放,北京在轨道站点设立电子围栏,实现入栏结算。
关注 2
北京已有28条轨道交通线路
在北京,多层级的轨道网络体系已经成型。50年来,北京轨道交通连线成网,从最初的一条线23.6公里,发展到了28条线1091.6公里(包含四条市郊铁路)。
目前,北京市轨道交通的高峰时段发车间隔小于2分钟,列车可靠度指标达3051.11万车公里/次,在国际地铁协会(CoMET)KPI2020年度对标中,北京地铁排名第一。
为了让乘客出行更便利,北京正构建方便快捷的市域(郊)铁路系统,打造轨道上的都市生活。根据规划,北京将打造71个轨道微中心,涉及朝阳、通州、海淀、丰台、石景山等14个区、28条线路;实现“站—城”融合,建设P+R和B+R换乘体系,实现“公—轨”融合;不仅强调大枢纽的“站城一体化”,还力求让一批小的站点合理地融入更多的商业、商务和公共服务功能,方便周边居民生活。
近年来,虽然地面公交的客运量有所下降,但它仍是北京公共交通中最重要的一环之一。目前,公交干线、普线、微循环的三级公交线网体系线路达1207条、线路长度达28418.37公里。公交专用道总里程达1005车道公里,中心城区24小时全天候公交服务,需求响应式的定制公交服务线路达455条,同时,依托新技术实现了公交车到站预报和车厢拥挤度查询。
关注3
2025年北京新能源车保有量将力争达200万辆
根据联合国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在全球碳排放中,有超过24%的碳排放来自于交通行业,因此,交通行业的碳减排对于解决气候变暖等全球问题的作用至关重要。
记者了解到,2020年,北京交通行业碳排放率先实现了负增长。根据交通领域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5年城市交通力争实现碳达峰,2050年城市交通力争实现近零排放。
在出行结构优化方面,绿色出行的比例正在不断提升。2020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提高到73.1%,比“十二五”末提高了2.4个百分点。根据交通部门的目标,预计到今年年底,北京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将达到74%左右。而远期的计划是到2025年,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将达到76.5%,2035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将达到80%。
2019年,北京建成了首条全长6.5公里的自行车专用路。截至2021年9月底,自行车专用路累计使用量已经超过400万人次,日均骑行量5400余辆/次,每人次平均骑行距离为3.8公里。根据自行车专用路使用者交通方式转移情况测算,自行车专用路已累计贡献超过1000吨的减排量。
2020年,受疫情和慢行系统改善影响,自行车骑行量明显增加。共享单车骑行量达到6.9亿次,较2019年上涨了40.8%,平均骑行距离为1.7公里,平均骑行时间为11.4分钟。
目前,交通领域的能源结构也正在不断优化。
2020年,巡游出租车充换电一体式电动车比例为24%;公交车新能源与清洁能源比例超90%;日间进入五环内的轻型货车新能源占比100%;市域内通行的柴油货车国IV及以上排放标准车辆占比100%。
不仅是公交车、出租车和货运车辆,在私人小客车领域,北京同样给新能源车辆以明显的政策倾斜态度。根据总体目标,2025年,北京新能源车保有量将力争达200万辆。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编辑:叶攀】
关键词: